得益于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加持,各地將充電樁作為電動汽車重要配套進行推進,我國充電基礎設施新運營模式不斷涌現、技術不斷突破。與此同時,換電模式的興起令市場對“充電”“換電”的爭論不絕于耳。電動汽車充換電模式未來何去何從,恐怕仍有待科技突破和消費者選擇才能逐漸撥開云霧。
補電焦慮仍難解
目前,我國電動汽車數量居世界首位。國際能源署發(fā)布報告稱,中國和歐洲作為非常重要的增長極,未來將繼續(xù)引領全球電動汽車市場。
在電動汽車高歌猛進的背景下,配套設施建設成為各地力爭鋪開的重要項目。《深圳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方案(2021-2025年)》提出,在社會公用領域,實現市域平均充電服務半徑小于0.9公里,城際高速公路充電基礎設施互聯互通。截至2020年底,江蘇省累計擁有充電樁數量近10萬個,并將重點推進充電設施鄉(xiāng)鎮(zhèn)全覆蓋。
充電設施服務網絡趨于完善,成為電動汽車推廣應用的有力支撐。當前,由于行業(yè)標準統(tǒng)一,且建設投入相對低廉,配套設施多以充電樁為主。以天津市為例,目前城市內可用充電樁總數超過2萬個,在全國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。近兩年的天津民心工程,瞄準了老舊小區(qū)這一建設難點,推動上千個充電樁落地。
然而,在緯度較高的北方地區(qū),受城市布局、氣候條件等影響,電動汽車充換電一直受到很大限制。據統(tǒng)計,在西北、東北多個省區(qū),平均每5000平方公里才有一處可靠加電設施。充換電仍是部分地區(qū)的難解之題。
充換電優(yōu)劣之爭
電池是電動汽車成本最高的部分,消費者似乎越來越不愿意為價格高昂的電池埋單。后期的電池損耗,更是讓人感覺“肉疼”。“電池多,價格高;電池少,跑不遠”似乎成了充電模式的一個魔咒。對于消費者而言,換電的推廣有助于大幅拉低電動汽車價格。華瑞快充總經理曾歡分析,電池實際占到電動汽車整價的三至四成,如果電池所有權轉移到車企,車主采取租賃方式使用電池,車價能夠進一步壓低。
天下武功,唯快不破。即使與快速充電模式相比,換電模式仍具有明顯優(yōu)勢。“換電有一個最顯而易見的優(yōu)勢,就是可以突破當前電池技術瓶頸帶來的補電時間浪費。”曾歡表示,目前在小區(qū)配套方面,大多建設的是慢充樁,一般需要數個小時才能充滿一輛電動汽車。
而即便是公共區(qū)域建設的快充樁,單次充電時間一般也在40分鐘左右。受制于化學電池的特性,使用體驗落后于傳統(tǒng)燃油汽車。“短時間內,電池技術恐怕難以有較大突破,換電可以解決這個問題。”
北汽集團旗下藍谷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鋒認為,換電作為一種與充電并存的能源補給模式,可以高效、集約、安全地解決電動汽車充電帶來的電力負荷、土地供應等問題,在有效降低整車購置成本的情況下可提供更高效、便捷的服務。“換電模式已具備可持續(xù)盈利的商業(yè)化運營條件。”
換電模式現實骨感
盡管換電存在諸多優(yōu)勢,但實際推進情況并不理想。天津市早在2012年就有200余輛換電公交車投入使用,并為此投資數億元建設了一座大型換電站,但運營情況并不樂觀。
在換電站現場看到,幾乎沒有公交車在此處進行換電,設備也幾乎處于停運狀態(tài)。“換電會使整個電池電路的插拔很頻繁,容易造成接口磨損、短路或接觸不良,這是換電普遍存在的問題。公共交通設施使用頻次高,進一步加劇了設備損耗。”工作人員表示,換電站的充電成本相當高,比起普通充電樁,單位電費高出將近一倍。
向天津市主管部門了解到,換電站目前仍處于試驗性推進階段,主要技術標準和換電所用電池均沒有統(tǒng)一標準。目前,技術相對成熟的大型車企,也沒能就相關參數達成統(tǒng)一意見,各類車型的底盤、電池不能兼容,使得換電站建設難以切實推進。
在安全性上,也有專家提出質疑。國網天津電力公司營銷部智能用電處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業(yè)務主管謝秦認為,從目前發(fā)生過的電池燃燒案件來看,能夠采取的有效手段很有限,電池化學成分復雜,且燃燒放熱劇烈,往往只能采取物理降溫方式,等待燃燒完畢。如果在換電站集中存放電池,一旦發(fā)生事故,危害可能十分巨大。
超越充換電之爭
綜合來看,現在換電站的建設成本依然過高,用地、規(guī)劃、審批等方面都需要很長的論證時間。大規(guī)模的電池集中充電,對于消防等方面的要求也很高,建設時還要考慮到周邊單位和居民的意見。
北汽藍谷董事長劉宇認為,換電業(yè)務不適合私人用戶市場。電池技術進步速度非常快,能量密度和穩(wěn)定性都大幅提升,以前續(xù)航里程短、車輛過熱、電池殘值低等痛點大多已解決。充電基礎設施不斷完善,終會滿足消費者需求。而運營類車輛,如出租車、網約車等,則更適合換電模式。
就目前應用情況來看,充電樁似乎更符合當前城市規(guī)劃需要,但從市場潛力來說,換電模式的未來也不容小覷。業(yè)內人士分析,可能會出現一段充換電并存的時期,但兩者在電池使用邏輯上的差別,暫時還難以調和。
事實上,不管充電還是換電,都是電動汽車電能補充的一種方式。站在發(fā)展的岔路口,如何發(fā)揮兩種模式的長處,為消費者帶來更加便利的體驗,是行業(yè)發(fā)展破題的方向。